首页> 非遗名录> 孙氏踩跷理筋术

孙氏踩跷理筋术

孙氏踩跷理筋术是传统中医推拿的流派之一。

市级   传统医药   第1批次   广东省珠海市
它以中医辩证为基础,以“心法”为学术思想核心,做到“机触于外,巧生于内,足随心转,法从足出”之“形神合一”最高外治境界。

孙氏踩跷理筋术是传统中医推拿的流派之一。它以中医辩证为基础,以“心法”为学术思想核心,做到“机触于外,巧生于内,足随心转,法从足出”之“形神合一”最高外治境界。建立以“筋喜柔不喜刚”为原则的“辨病辨证、治法、九式十六法、训练功法”为主要内容的孙氏踩跷理筋学术体系。

3726.jpg

孙氏踩跷理筋术起源于清官廷上驷院绰班处太医文佩亭。文佩亭继承古人中医推拿法和“清宫廷正骨手法”,在《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的基础上发展“心法”,口传心授于刘寿山。刘寿山于1959年以“官廷正骨理筋手法”成为北京东直门医院中医骨科开山鼻祖,注重“大板筋”及跗骱骨高挫“用足踩”收效颇佳。继承了“踩法”并用于教学。第三代传人孙呈祥,将踩跷法用于伤筋的治疗及教学演示。它将“心法”,贯穿于踩跷,在总结前人基础上归纳九式十六法用于临床。奠定了孙氏踩跷理筋术学术体系。第四代传人李东红改进踩跷辅助工具并摸索出一套运用“孙氏踩跷理筋术”治疗颈肩腰腿痛及内伤杂症的方法,对其进行文字整理。

3727.jpg

孙氏踩跷理筋术汇集《汉书》、《黄帝内经》、《永类钤方》、《医宗金鉴》及《刘寿山正骨经验》 《骨科学》等有关“踩”法,用于治疗及保健。是推拿学的组成部分,对现代中医推拿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孙氏踩跷理筋术将传统的中医理论与外治踩法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继承中医对于生命和疾病的传统认知方法,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广泛的医疗实用价值。 2016年5月,孙氏踩跷理筋术被列入珠海市第九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其他名录

| 为您介绍相关传统非遗 更多
该市苹塘镇已故的剪纸老艺人李海良曾经讲述,他的祖母20多岁时跟随村中老人学习剪纸,主要用途是礼品的装饰、祭祀装饰、刺绣雕刻图样等。
东山祖庙始建于明朝中期,原名飞东殿,清朝乾隆年间改建,咸丰年间重修,名为祀玄帝殿,后经多次修建才定名为东山祖庙。
六祖诞庙会千百年来在民间绵延不断,表明了六祖诞庙会在民间的广泛影响和强大的生命力,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
。秋祭时间为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或十六日,届时,全体陈氏裔孙及旅居海外的陈氏后裔也派代表回来参加祭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