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名录> 罗定剪纸艺术

罗定剪纸艺术

罗定剪纸历史悠久,据传源于唐代,盛于明清时期

市级   传统技艺   第4批次   广东省云浮市
该市苹塘镇已故的剪纸老艺人李海良曾经讲述,他的祖母20多岁时跟随村中老人学习剪纸,主要用途是礼品的装饰、祭祀装饰、刺绣雕刻图样等。

罗定剪纸历史悠久,据传源于唐代,盛于明清时期。从明代起,罗定剪纸已有专门艺人生产,作品销往罗定及周边地区。

该市苹塘镇已故的剪纸老艺人李海良曾经讲述,他的祖母20多岁时跟随村中老人学习剪纸,主要用途是礼品的装饰、祭祀装饰、刺绣雕刻图样等。

斯人已逝,技艺得以流传下来。李海良从10岁时就开始跟随母亲学习剪纸技艺,1959年中师毕业后担任教师工作。也是从那时开始正式从事、研究剪纸技艺。此后用剪代笔,并搜集书报图案,借鉴别人的技艺进行创新,不断提高剪纸艺术,40年间剪出了大量的作品。退休后,他指导谈礼小学、山口岗小学师生学书画及剪纸,带出了一批徒弟。

4104.jpg


巧手出绝活,内中有乾坤

苹塘镇谈礼村剪纸女艺人黄文飞、彭兰英是目前较有代表性的剪纸艺人。一张平平常常的红纸,在她们手中瞬间就变成了漂亮的大红“双喜”、小鸟等图案。据介绍,剪纸看似平常,其实是平面的镂空艺术。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艺品,即以雕、镂、剔、刻、剪的技法在纸张、金箔、皮革、绢帛,甚至在树叶上剪成各种图案文字。

4105.jpg


剪纸的过程大致有以下五个步骤:

第一步是画样。“底样”是制作剪纸时所用的第一张画稿。剪纸艺人所用底样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沿用自家传承下来的老样子;二是借鉴其他花样,如花鞋、陶瓷、绘画等花样以及其他艺人的底样;三是自己构思设计的新画样。

民间剪纸艺人的文化程度虽然普遍不高,不具备专业的美术知识和绘画训练,但他们却有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和领悟,依靠朴素的审美观和丰富的想像力就能绘制出让艺术家们也惊叹的充满浓郁乡土气息和情趣的底样。

底样完成之后,接下来的一步是用刀具拨样。拨样,即把绘好的画样用刀刻下来,也是对画稿的二次创作。艺人们要根据以刀代笔时具体的刻制要求来确定画稿中哪些部分要留下来,哪些部分要镂空,尤其重要的是要给刻制留出刀口来,从而既使画面该镂空的地方镂空,又不致因镂空而使画面各个部分散落开,以保持剪纸形象的整体完整。刀口一般要留在画面不显眼的地方。另外在留刀口时还要考虑到给一个画面染上不同颜色时所采用的阴阳结合刻法的具体要求。从事画样和拨样的剪纸艺人,多是经验丰富、技艺高超、善于想像和创造者。


第二步是纸坯制作,分别有七道工序。

第一道工序是捋纸。即将一刀纸平放好,用手捋平,以清除纸面上的杂物和沙子,同时将纸面起折的地方抚平。

第二道工序是撒粉子,也叫“打粉子”。即取一刀纸,每隔5~6张在上面撒一层白粉子,目的是在染色时易于将其分开。撒粉子是一项技术活,要撒得既均匀又适量,多余的要用手或毛刷子扫掉,否则会出现刻制变形、染色不均、粘结等现象。粉子为白色细粉,是一种特制原料,起分隔润滑作用。

第三道工序是熏样。传统的熏样方法是用油灯或蜡烛烟对着窗花样子熏,以使窗花样子的形状全部完整地熏印到纸坯上。熏样要求蜡烛烟要大,温度要低,熏前还要先用湿毛巾把纸面打湿,以防着火烧坏纸坯。早年间有的艺人还特意将最上面的一张纸(也叫顶皮)粘成双张,称“打夹纸”,这样底样在经熏样后不易被损坏,以后还可反复使用。现在剪纸艺人大都改用晒图纸晒图来代替传统的熏样,大大提高了效率,而且精度高,不易走样。加上晒图纸质厚,也不易损坏,但缺点是表面光亮易反光,刻起来费眼力,且纸厚不易刻制。因此,不少剪纸艺人至今仍在沿用传统的熏样方法。

第四道工序是订活儿。把熏好的花纹底样用剪刀剪去多余的边角,把一刀纸放齐摆正,再根据要刻制的花纹底样的大小一张挨一张地摆放在上面。然后用锥子分别锥进每张底样的四角,一直穿透到底样下面的纸张,用绳子将搓好的纸捻穿过锥好的小孔,以将底样与下面的纸张固定起来形成整体。

第五道工序是裁活儿。用剪刀或裁刀将订好的纸张按照花纹底样的大小,分别裁开,使其成为一个个纸坯,即为裁活儿。

第六道工序是闷活儿。从底面往纸坯上略撩些水或用湿毛巾把纸坯从中间、背面等部位全部打湿,再把湿纸坯放平,用毛巾或布覆在其上面,用双手摁压以挤去过多的水分,之后再将一沓报纸铺平,把湿纸坯夹于其中,用脚蹬踏或用砖等重物覆压,以使纸坯充分压实,同时也再次挤出多余的水分。

第七道工序是晾活儿。即将纸坯压实后,再用铁夹子把纸坯夹起来挂在铁丝上晾干。晾挂时不能直接将纸坯放于太阳底下,而要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阴干。因为刻制的需要,纸坯不能完全晾干,最好稍稍保持一点潮湿。阴干后还需再将纸坯用砖等重物稍稍压实一下,这时,需用剪刀将纸捻剪平,再用锤子将纸坯上的纸捻轻轻锤牢,达到纸坯固定形成一体。


第三步是刻制。刻制是剪纸的重头戏。艺人刻制时,对于坐姿、握刀有严格的要求:首先身子必须保持正直,然后静心排除杂念、集中思想,因为一刀刻错,整块纸坯就会作废。握刀时,刀子要与纸面垂直,不能前倾后仰,也不能左偏右斜,才能保证画样不变形。下刀要求刚劲有力,走刀要求流畅圆活,刻出来的图案上不能留下半点纸毛或毛边,也不能刻断一根细线。留下纸毛,在染色时就会串色。断了任何一根细线,画面就会连不起来。刻时要先刻细处后刻粗处,先刻中间后刻四边。这些技艺要求,使刻制艺人们事先要练出深厚功底,刻制时还要倍加小心、一丝不苟,这样才能刻出精品来。


第四步是染色。染色又叫上色或点色。它既是制作剪纸的一道重要工序,又是体现剪纸艺术特色的关键所在。剪纸艺人中流传着“三分刻,七分染”的说法,足见上色的重要性。传统染色一般一次染四张(一回),多时也可染八张。每一刀纸在染色前,先要在裁下的废纸边上试色。因为每次纸坯所用不同纸张在纸质方面的细微差别都会影响着色时的实际效果。所以,上色时要想保证色正,必须先试好色,然后再开始染。染上去的颜色要有光泽。点染时最常用的颜色是红、粉(深粉、浅粉)、杏黄、蓝色、紫色、雪青、黄色;上色的顺序一般是由浅到深,先暖后冷,先上面积大的,然后再配其他色。另外,染色还讲究细处轻染,宽处重染,色与色之间要岔开配搭。染完正面再染背面,以保证每张都染周全。每一刀活儿要先染同一颜色,待晾干后再染第二种颜色。在染色时,还要用一张废纸随时吸去和擦拭过饱的颜料,防止过分渗透。因此,剪纸艺人对色工的挑选极其严格,要求心细认真、稳静手灵。在过去完全是点染,现在根据需要,经艺人们的不断实践又增加了晕染、洗染、套染等不同的染法。


第五步是分捡与包装。经过以上几道主要工序,在刻、染完毕之后,还有几道收尾的工作,包括揭纸、夹纸和装套。然后再把夹好的剪纸按照要求组成一套。一套一般是四张、八张、十二张,然后将每一套整齐装入事先做好的封皮内,最后就可以装箱销售了。

剪纸独特的刻制和点彩技法,不仅形成了刀工和色工的专门分工,而且各道工序格外细致、严格,可以说环环相扣,流程程序自成体系。


其他名录

| 为您介绍相关传统非遗 更多
六祖诞庙会千百年来在民间绵延不断,表明了六祖诞庙会在民间的广泛影响和强大的生命力,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
抢花炮又叫烧大炮,流传于新兴县内各地,又以天堂镇最为流行,烧大炮的习俗历史悠久,相传始于明末清初。
连滩飘色,起源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是一种融戏剧、魔术、杂技、音乐、舞蹈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又被称为“隐蔽艺术”。
。秋祭时间为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或十六日,届时,全体陈氏裔孙及旅居海外的陈氏后裔也派代表回来参加祭祖。